Re: ( No.30 ) |
日期:2009/05/25 09:37 留言者:泉
 |
鑼鈸仔, 你說的絕對正確!用文三才起是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的,你手頭上的花田錯會的曲譜是對的!士合 六工 尺。。 (士六尺都是板位)這個序一般來説是比較爽的,本來配文三才是很配合的,關鍵是唱口開口唱的度不能太快,是正常的二流速度,所以,其一方法是把文三才慢打(我之前說過了),如果覺得士合六工尺譜太疏不好聼也不好奏,可以加密為 士上合士 六五六工 尺 六五六工 尺工六 工六工尺 上乙 士上 尺工 合士合 0士上 合士合 0士上 合士合 其二是奏士合 六工 尺 還是用爽速,直到 0士上 合士合才拖慢,這種玩法也很普遍!但頭架跟掌板要有默契,而且要帶得很明確。
這樣理性的討論,何來開罪之有?祝你曲藝大進!  |

|
Re: ( No.31 ) |
日期:2009/05/25 09:54 留言者:鑼鈸仔
 |
多謝泉師傅! 鑼鈸仔誠蒙賜教!  |

|
Re: ( No.32 ) |
日期:2009/05/26 09:42 留言者:徒弟仔
 |
泉師傅,
我也知道起撞點或文三才都可以, 祗是我感覺在唱口埋咪前,先打入塲,跟着收一才,然後再起之三才,似乎不甚流暢。
不知有何高見? 請多多麙!! |

|
Re: ( No.33 ) |
日期:2009/05/26 14:57 留言者:泉
 |
徒弟仔, 其實我也不太喜歡用文三才起揚州二流的,但很多人覺得揚州二流應該用“士合工六尺。。”這個序,而且要用文三才配才恰當,很多“花田錯會”的曲譜都是這樣記譜的,所以我才分析了用文三才配“士合工六尺。。”是應該怎樣打。 如果是我掌板,我也喜歡用“大撞點”鑼鼓,我做頭架,也會用“五六工六尺工上尺”這個序,比較有氣氛,畢竟是文武生上場。 所以我同意你的見解! |

|
Re: ( No.34 ) |
日期:2009/05/27 00:44 留言者:徒弟仔
 |
誠蒙泉師傅賜教!  |

|
Re: ( No.35 ) |
日期:2009/05/27 17:19 留言者:陌生人
 |
小弟真誠求教,高人友善交流。 看過多位前輩悉心引導,本人獲益良多,衷心謝謝各位。
|

|
Re: ( No.36 ) |
日期:2009/05/28 10:50 留言者:清風客
 |
早晨泉師伯: 看遍你們在這裡討論『揚州二流』; 你是我的前輩, 10 多年前後輩有幸欣賞到師傅掌板及師伯任頭架; 在此十分同意師伯論說: "如果是我掌板,我也喜歡用“撞點”鑼鼓,如我做頭架,也會用“六•五六工六尺工上尺, 工六生衣五六工六尺工上尺”這個序,比較有氣氛。
 |

|
Re: ( No.37 ) |
日期:2009/05/28 11:51 留言者:鑼鈸仔
 |
如果由我選擇的話, 我也喜歡用“撞點”鑼鼓, 也會用 六五六工六 尺工上尺 這個起序, 因為真係好有feel ! 尤其係演戲, 演員在這短短幾十秒出場時間褢, 配合鑼鼓, 音樂, 可以盡地發揮他們的台步功架, 一舉手, 一投足, 都令人看得入迷! 就是企唱, 唱者的出場台步, 如果配合得宜, 一樣有可觀性哩!  |

|
Re: ( No.38 ) |
日期:2009/05/28 18:30 留言者:Vincent
 |
小弟不懂鑼鼓, 但十分欣賞泉兄的理性討論, 實事求事, 以硏究、探討、砌磋粵曲知識為目的的態度。  |

|
Re: ( No.39 ) |
日期:2009/05/28 18:36 留言者:明智人
 |
大夫: 本來是想等你說完了才再請教. 不過短期內另有勞碌事, 只好先問了. 先多謝你詳細的解說. 獲益良多. 學習之餘, 想不到有趣的是看到阿立哥家中的鸚鵡,看了一齣鬧劇. 也算一樂也. 對你在 #20 所說有一點不大明白, 你是在改正嗎? 我一向都覺得用的文三才有點怪怪的. 未知是否我見識經驗不多的原因. 我不是說選擇的問題, 前人在唱片中選用文三才我倒覺得很好.
|

|
Re: ( No.40 ) |
日期:2009/05/29 09:51 留言者:師父仔
 |
每事每物,切忌不加思索, 就一句 “我認為”,“我喜歡” 就抹煞了原創者的創意, 除非閣下認為自己對粵曲的知識, 是在撰曲人之上, 那又另作別論。
花田錯會 中的 楊州二流 收腔是 上,尺,合,上。 若棄用文三才,以撞點起 五六工六尺工上尺, 接住的收腔則是被規限定的 合,上,士,尺,跟上述有異, 那是否意味著 楊州二流序 是一定要用 士合六工尺 ............ 上士上合士合 並以文三才來配合呢? 老夫真的不懂,唯盼高人闡譯吧!
 |

|
Re: ( No.41 ) |
日期:2009/05/29 10:44 留言者:泉
 |
很高興閣下(老夫)抛出幾個問題來討論!讓我(在下)也來反問幾個問題吧: 1)“花田錯會”的原作者是否規定了要用文三才接“士合六工尺。。" ?還是其他人的設計,然後是抄曲者寫上去的呢?我看過沒寫“文三才”的“花田錯會”曲譜啊! 2)是否曲譜寫上一些鑼鼓,我們演繹的時候就不能改動呢?那現在所有不是按曲譜寫的鑼鼓點來打鑼鼓的掌板(包括首屈一指的掌板)是否全錯的呢?同一道理,是否原唱者的唱腔,寫上曲譜,以後的人就要按譜照唱,不能改動唱腔呢? 3)如果揚州二流必須用“士合六工尺。。”這個序,那是否“牡丹亭之游園”,“紫釵記之陽闗折柳”等都用錯了鑼鼓,那些參經演過的掌板,頭架全錯了?劇本媦g的“大撞點”豈非又是全錯了?按照閣下的理論,我們應否“抹煞了原創者的創意”??這些戯場,文武生出場應該打什甚r鼓呢?
誰的知識水平高不重要,而且是怎樣衡量?必須理性分析,才會有進步!引用閣下的說法“切忌不加思索”!
還有,“楊”州二流,應該寫為“揚”州二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