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覽 > 過往記錄 > 瀏覽內容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日期:2005/07/29 04:11
留言者:長平

想請問幻覺離恨天究是出自誰人手筆? 是唐滌生, 是葉紹德, 還是另有其人? 謝謝.

Page: [1] [2] [3] [4] [5] [6] [7] [8] [9] < 回上一頁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0 )
日期:2005/08/05 20:03
留言者:戲迷
電郵:xiexianu@163.com

我想聼62年及67年的幻覺離恨天,請send俾我,謝謝!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1 )
日期:2005/08/05 20:21
留言者:Tom
電郵:tom1a2b@126.com

OK,Ming 兄! (歡笑)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2 )
日期:2005/08/05 22:32
留言者:ming

先謝過Tom兄傳來的錄音。

Tom兄的錄音乃1968年任白到新加坡義唱時所錄,這個版本乙反二王後有沉花,但錄音的最後好像還有一些結尾錄不進,所以不清楚如何結束。

這個版本跟小弟的1967年6月6日在利舞台的錄音不同,那是折子戲的錄音,除了任白外,還有雛鳳的成員。

可惜這個版本和1962年的版本都在我損壞了的光盤裡(詳見“小弟有要事跪求各位”一欄
)。小弟要花時間從錄音帶轉換。 (大哭)

反綫花 ( No.23 )
日期:2005/08/06 02:21
留言者:康少
電郵:kentSifu@yahoo.com

Tim 兄!

通常原本梆子內的花是用正綫唱的,譜上祗寫乜乜花,如高腔花,沉腔花,滾花,士工花,...記得在梆子裡、頓音決定過門(收音一定要實,不能猶移不決,否則師傅會拉了你去遊花園。)
合尺花是二王,不是梆子。過門是重覆去追隨,不是補引。

入了廣東後有了梆王合成一家唱法後開始有乙反花,是用乙反綫唱的滾花(用正綫的合、乙、上、尺、反、六、為主音,頓音祇用五個音,過門跟梆子)。
近期多了反綫花(用反綫的合、士、上、尺、工、六、五為主音,頓音衹用五個音,調式是宮調,跟梆子的滚花幾乎一樣規格,衹是綫口改為反綫。)例子一時記不起,請到「康少園地」#15自己找尋。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4 )
日期:2005/08/06 14:49
留言者:ming

想不到《幻覺離恨天》這一短短的問題會引來這麼熱烈的回應。 (拍掌)

小弟再作少許補充。

最初版本的皈依佛的曲詞是這樣的:

"(引子)敲經禮懺。
參不破色相逃禪復再還,埋愁無地,埋骨有青山。披上袈裟,始信俗緣易了獨怕懺情難。隻影哭祭瀟湘,痛斷腸,恨難翻。鳳燭燒錯追悔時已晚。一片痴心望卿鑒,遯跡空門求佛脫災難,朝晚唸梁王懺,生死不了情,欲語間
(一才收叫白)妹妹,妹妹
(黛玉內場叫白,聲音由遠而近)寶玉,寶玉。
(寶玉驚覺唱皈依佛尾句)驀聽得聲聲叫喊。

黛玉出場唱的一句散板「思凡」,原來是唱《歸時》引子,「真非真,幻非幻」,跟著唱紅樓夢斷小曲,曲詞和現在一樣,唯「付與娟雁」原為「尚帶憂幻」。但任白在1962年首唱時,已採用「思凡」作引子。

乙反二王板面中,「紅樓未了情,永埋霧雨間」原作「紅樓未了情,永埋恨怨間」。

寶玉唱的長句乙反二王下句,「心如落葉任風橫」和「劫後重逢」之間,原有一句「袈裟片片疑花瓣,半是脂痕半淚斑」。

黛玉接唱的長句乙反二王上句,「波翻銀漢渡難橫」,原作「生公難點石冥頑」。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5 )
日期:2005/08/06 10:32
留言者:Tim

Ming兄

(好!) (好!)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6 )
日期:2005/08/11 01:26
留言者:長平.

嘩, 哪裡鑽出這麼多不同的幻覺離恨天的版本? 我只聽過仙鳳網頁現正播放的版本咋. 那位仁兄有不同的版本, 懇請 send 一份給我, 小妹感激不盡, 在此先行謝過.
但願ming兄那損壞了的1962年版本能早日復原, 否則可真的可惜得緊.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7 )
日期:2005/08/09 23:21
留言者:chuen-chuen
電郵:chuenon1215@yahoo.com.hk

Tom兄,你所說的幻覺離恨天錄音能否也給我聽聽?

先謝。 (冷酷)

多謝tom,曲已收到 (好!) (拍掌) (喜悅)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8 )
日期:2005/08/08 18:45
留言者:阿堅
電郵:honicip@yahoo.com

沒上網幾天,所以不知道這個標題的討論,還是那麼熱幟。

Ming 兄問:
堅兄說喜歡唱原裝版本的那一句沉花,而不唱在撲仙令後的那一句士工花,那麼撲仙令之後如何結束,是不是用大合唱?

在曲社操曲,沒那麼多人腳唱大合唱,唱這曲時,我是這樣收在,在黛玉說完:「去罷!」這句口白,我叫樂師打急急鋒鑼鼓代表眾黛玉尺眾仙女下介,跟著轉順三才收,然後敲一下風鑼代表寶玉醒介,跟著我便念:「原來是南軻一夢呀!」這句口白,然後叫樂師們奏三次撲仙令的引子結束。

此外,我見到 Tom 兄貼上的舊版本的曲詞,既有那句沉花,又有那句士工花,這是不合句格的。因為沉花本身是下句,在它之後一路都沒有需遵守上下句這個循環的梆簧再出現 (因在沉花之後的木魚、南音、小曲等等都不計算在上下句的循環內的。),所以再起任何梆簧必須是上句,但「妹呀你天堂若酒相思淚,幾時點滴在人間。。」是下句,變成下句接下句。這亦是我之前為什麼說,這兩句花只可選擇唱其中一句,若真的想兩句都唱,則要在兩者之間加一句收上句的梆簧。

不知我是否能令大家明白我講乜? (表情4)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29 )
日期:2005/08/09 13:44
留言者:阿堅
電郵:honicip@yahoo.com

提到反線花的例子,在《五湖泛舟》這曲中,范大夫唱完那句七字清:
「痴兒女,重聚笑開顏。。」後,直轉的半句滾花便是唱反線的:「願借五湖煙水洗煩憂」,但接唱的下半句則唱回正線:「劫後情花開燦爛。」

在《帝女花之香劫》那一場,四叔靚次伯所飾演的崇禎皇帝也有唱反線花,但因無曲譜在身,記不起是那幾句。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30 )
日期:2005/08/09 19:26
留言者:ming

那句反線士工花下句為「你莫怨孤王心太恨,只怨你護花無力護紅顏」。

補充一下,用反線唱滾花,其實很早便有的了。八大曲中的黛玉歸天便是正線二王首板,接反線二王慢板,最後以反線二王滾花結束。

其實沉腔滾花亦是用了反線的唱法,沉腔滾花下句的結束音「合」其實便是反線的「上」。

有時士工花的上句會收「士」,例如樓台會(良朋)中的滾花上句「但覺烈酒穿腸如飲鴆」(拉士字腔)。這種亦是沉腔的唱法,正線的「士」就是反線的「尺」,只不過習慣上不叫「沉花上句」而已。

簡單來說,沉腔原是生喉河調所專用,因此旦喉並無對應的唱法。在古腔八大曲中我們可以找到完整的沉腔滾花(上句收「士」下句收「合」)的例子。

至於現在常見的「哎呀呀」式,重一捶沒有序的沉花,亦是從這種唱法演變出來,在三十年代中後期才出現,最初多緊接在連環西皮之後(至於為什麼和連環西皮扯上關係,小弟也不明所以),到了四十年代初,開始獨立出來,用來表達突如其來的情緒轉變。

Re: 幻覺離恨天作者為誰 ( No.31 )
日期:2005/08/10 12:09
留言者:阿堅
電郵:honicip@yahoo.com

多謝 Ming 兄的分享。。 (表情11) (表情11) (表情11)

雖然我發現這網頁才不久,但與一眾顧曲周郎的交流,實在令我得益良多!

但有一點我想提,希望 Ming 兄指正:
在粵曲發展歷程中,梆子(即士工類)腔進入粵劇較早和較全面,有慢板和中板);二黃腔(即合尺類)較遲和不完全,最初只引入了慢板。亦由於歷史較淺和不全面,合尺腔類相對士工類腔,沒有那麼固化,沒有那麼多束博,加上收音限制也沒有士工類那麼緊,所以才能由二黃慢板蛻變出反線二王,然再從反線二黃蛻變出反線中板。反線花亦是二黃腔反展中蛻變出來的東西,以反線的線口(即G調)慕擬士工花(用C調)的形式唱滾花,所以上句收反線的尺(即正線的士),下句收反線的上(即正線的合)。所以,反線花不應稱為反線士工花,因為它實屬合尺類而非士工類。

Page: [1] [2] [3] [4] [5] [6] [7] [8] [9] < 回上一頁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 所有網內留言或文章,留言者均不可保留文章或留言的個人或非個人版權權利,惟他人如需在別處引述或登出,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