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梁漢威 ( No.50 ) |
日期:2009/02/26 13:13 留言者:Josa
 |
贊同 一粟No.30, 梁煒康No.37
沒有小學基楚,那可應付大學課程呢?世上有多少個神童,如浸會大學越級大學生沈詩鈞呢?我個人認為如果要有高質素,基礎技巧訓練是非常重要,有了根基才可講求自由發揮、追腔、拍和、共鳴……等等的高一層次要求。
古時的詩詞,我們讚賞不已,欣賞其文字簡潔,韻律有序,意境幽美,那時的文人常詩吟作對,出口成詩。但現代人有多人能有這雅興?時代環境不同,世界不斷在變,要接受現實。
保留傳統藝術與改良、嘗試創新和變得更有系統,並沒有衝突。現在教育局都在中小學引入粵劇課程,試問沒有一套正規有系統的教材和有效的教學方法,那可獲得政府繼續開辦呢?得到大眾認同呢?沒有年青一背粵劇愛好者的增加,粵劇那裡有接班人呢?沒有新血,沒有新創作,沒有進步空間,那便不是藝術,那是一件古董。
|

|
Re: 梁漢威 ( No.51 ) |
日期:2009/02/26 13:44 留言者:不平者
 |
其實一個粵曲粵劇的推廣者,應把其傳統的精要去蕪存菁,而不是將它逐漸推向一個死胡同,試想一代宗師白雪仙小姐何嘗不是在五十代將粵劇大翻新,無論服飾,選曲,題材都是大革新,她不但令當時垂死的粵劇得到翻身機會,還留存不少令人津津樂道,媲媲動聽的戲曲呢!!這才是高情操的藝術家呀....  |

|
Re: 梁漢威 ( No.52 ) |
日期:2009/02/26 14:35 留言者:Sarah
 |
本人初學粵曲時, 當唱梆黃之際, 覺得非常奇怪, 沒有樂譜, 叫人怎麼去學呢? 差點放棄了, 及後唯有請師父寫出樂譜才可継續學習,才可慢慢上手, 什至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差不多8年了)遇上唱不來的仍請教師父譜出樂譜, 因此我覺得寫出樂譜是很好的做法。 另外関於傳統問題, 我相信我們這一輩的藝術家也想有點東西留給後世, 冇理由拿着袓先的便幾輩子去做, 那麼我相信這門藝術, 其生命也不會長, 還說什麼發揚光大。 梁師父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為粵劇藝術作貢獻的藝術家之一, 未必是所有作品都得到好效果,好反應, 但這份熱誠不應否定, 還有其新寫之腔口变化是有難道, 好不好聽各有喜好,不可以說是冇野搵野黎搞。 純屬個人意見。 |

|
Re: 梁漢威 ( No.53 ) |
日期:2009/02/26 23:31 留言者:泉
 |
如果真是為把粤曲普及,等後學容易上手,不是應該把唱腔弄得更簡潔乾淨嗎?是否贊成譜上工尺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君不見薛腔流傳了差不多一個世紀,還有人争相模仿,就是因為它簡潔乾淨!! 梁先生有他自己的"藝術"取向,不需要批評太多,但只是覺得這不應該成為主流! |

|
Re: 梁漢威 ( No.54 ) |
日期:2009/02/27 01:21 留言者:小江(1)
電郵:operakit@yahoo.com.hk
 |
阻您一陣............看看 :
戲行四分五列,各自為政, 實如戰國,何期復興!古時觀眾層面往往簿弱,開始斷層。
本人向中學生、話劇界朋友甚至京崑同學做了調查,冇一個人(除捧朋友場外)會花百來至幾百元..看一個沒有製作的演出! 學生們更會先想TVB劇集/上映電影未看否等等...才買下一張飛,緬強地入場,失望地離開。 同一類人買飛睇京劇...佢地目不離台...全神貫注...還懂叫好!他看的京劇是文場戲! 京戲的成就及起源..早比粵劇早!現在以全新音樂設計/配上舞台效果, 給京劇更有生命力,觀看層面更廣範,而且更有戲味! 當年仙鳳鳴劇團也是改革的一份子,經歲月長滌,我們才慢慢接受而肯定。 |

|
Re: 梁漢威 ( No.55 ) |
日期:2009/02/27 01:19 留言者:小江(2)
電郵:operakit@yahoo.com.hk
 |
阻多您一陣............再看看 :
傳统戲,絕不能不學...絕對要保留! 保留之餘,在製作過程中取得一個平衡,便是成功佳作! 傳統見新穎,加舞臺各方元素,不是我們期待嗎?
我們不是改革,而是要變通! 由爆肚戲改為有曲戲>由大羅古加入京羅古>由一塊布變為一道景> 從色士風加到大提琴>從玉皇登殿變到菪x秋思........................ 生活也隨時代而變遷,粵劇還這麼固執////死扳....
中國地大,劇种之多...每個戲种無一不變...唱腔/音樂/效果/服飾等等,但都不離侍統,只形式上有別於陳年時代! 幾度夕陽紅,地會轉,水會流;人要變,藝術也是,固執路永行不通!
|

|
Re: 梁漢威 ( No.56 ) |
日期:2009/02/27 13:27 留言者:小江
電郵:operakit@yahoo.com.hk
 |
另外向藝術製作及創作人:討回公道!
阻您1分鐘............
大型粵劇 <胡笳十八拍>製作認真,設計旋律動聽,有穿透力,高潮位還幾度使人落淚! 加開場演罷..當然好評如潮 !!! 有觀眾看罷則說不可接受如斯新穎!
請問一聲,西樓錯夢/帝女花出街後,其舞台調動、製作及效果,與威伯等劇, 簡直異曲同工!大製作...氣氛佈局很有張力!
仙姐一曲劍合釵圓有音樂配器,讚成;梁的<胡雪巖>,反對! 鳴芝聲一曲香夭有音樂設計,接受;難道梁的<掄才記><漢家天下>則不可行? 這是甚麼的道理! 藝術,要經創造才有生命力,影響力。要感染,先要創作!再要製作,透過包裝從而吸引不同階人觀看, 重新認識他們眼中粵劇! 給不看戲的人看,年青人也不會覺得年老,政商各界不會避之則吉!
不是持續傳统才會永恆,回復往昔只會 原地踏步!不進則退! |

|
Re: 梁漢威 ( No.57 ) |
日期:2009/02/27 08:35 留言者:一粟
 |
小江, 
去年羊城粵劇節在廣州看了非常傳统的"鐘馗", 也看了非常不傳统的"小周后", 觀感上是有異, 但欣賞度無差. 一樣的蕩氣迴腸, 拍爛手掌.  |

|
Re: 梁漢威 ( No.58 ) |
日期:2009/02/27 07:38 留言者:小蠻
 |
同意小江的講法, 就是大家不敢(肯)求變, 才有50年後仍是帝女花, 如果繼續堅持不變, 50年後可能仍是帝女花, 又或者粵劇已是博物館的展品了. |

|
Re: 梁漢威 ( No.59 ) |
日期:2009/02/27 15:43 留言者:泉
 |
“”仙姐一曲劍合釵圓有音樂配器,讚成;梁的<胡雪巖>,反對! 鳴芝聲一曲香夭有音樂設計,接受;難道梁的<掄才記><漢家天下>則不可行? 這是甚麼的道理!“”
為什洸O???因爲前者在改良之餘,還把傳統的保留的非常好,例如“紫釵記”,劍合釵圓加了配器,“小曲”給豐富了,但到“據理爭夫”,“吞釵拒婚”等,就保留了傳統的梆黃唱法,簡潔乾淨,容易上口!
“” 才有50年後仍是帝女花“”
爲什洸O???就是新“改良”的吸引不了觀慼A在在說明了問題所在!!
|

|
Re: 梁漢威 ( No.60 ) |
日期:2009/02/27 09:35 留言者:觀眾

|
Re: 梁漢威 ( No.61 ) |
日期:2009/02/27 11:21 留言者:Sarah
 |
什麼"主流", 我看應由市場來定吧, 不是你想她做"主流" 她就能成為主流的, 我看一個藝術家能有幾個作品流傳後世已很不錯了, 梁師父已有成功作品了, 如秦淮冷月藏花魁, 聲聱慢等,請継續努力, 有很多人支持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