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覽 > 過往記錄 > 瀏覽內容
粵曲中之官話
日期:2006/03/14 23:55
留言者:老明
電郵:lamtinming@yahoo.com.hk

立兄:
您好。小弟有一事相詢,望能賜教。

問題一:
請問常於粵曲中(尤其是武場戲)所聽到的所謂官話(又名宗州話),它的發音,有沒有標準規則?如有的話,我們可從那裡找到它的標準?

問題二:
請問宗州話的起源是否便真的從宗州而來?其實宗州是位於中國那裡呢?

老明上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回上一頁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45 )
日期:2006/04/12 14:20
留言者:JOEJOE

***但 我不懂上曲呀, 也不懂上詞呀, 史奀子咁耐又不肯教我, 都是他的錯!! 最好幫我向他下點壓力... ***

小奀子,請接受我的壓力吧! 謝謝!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46 )
日期:2006/04/12 16:29
留言者:小珍子



小奀子, 請都接受我的壓力吧 ! 謝謝 !!


(表情7) (表情7) (表情7) (大笑) (大笑) (大笑)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47 )
日期:2006/04/12 22:19
留言者:牛奶笛

各位 除柳仙唱的周瑜歸天是否 宗州話 有否參考價值 (沉思)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48 )
日期:2006/04/13 00:40
留言者:楓林月

大夫曲友:

謝謝你的提點. 請具体指明周德清《中原音韻》一書內牽涉到粵劇中州音來源的理論以供參考.

本人並非語音專家,豈敢月旦雲博士的研究,言重了. 但我對雲博士把洛陽和開封的方音和弋陽腔/昆山腔掛鉤一說,的確存疑,希能得到他或其他高明釋疑便好了. 你對雲博士文章的評論可送往: whoissyewinglee@yahoo.com.hk

發達曲友:

交流而矣,前人既無遺教,只好自行摸索,不堪謬獎.

你英文段落也提到《中原音韵》. 周德清著此書為的是正"北曲"之音,他推崇的元曲四傑; 關、白、馬、鄭都是北人,如非大都便是山西,均是800年前以當時北方官話作母語的人. 而且他批評當時的切韻是"吳音",顯見他並不認同"南方官話"是"中原古韻"(這又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觀念!). 最堪玩味之處,是粵曲中州音正正是源於"南方官話"的"吳音"區及近鄰區域的"南曲"系統. 雖然南北方官話有千絲万縷的關係,但周德清口中的"中原之音"和粵曲中州音的始祖"吳音"恐怕有很長的斷代差呢!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49 )
日期:2006/04/17 12:59
留言者:庆仔

佩服,各位真是高见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0 )
日期:2006/05/03 00:37
留言者:楓林月
電郵:whoissyewinglee@yahoo.com.hk

以下是覆條 No.41 所載劣文的終結篇:

戲棚官話的中州音到底源出何處?

“中州音” 是如此一個寬鬆含糊的定義, 在不同的範疇可以泛指上溯周秦下探明清的語音. 而翻尋粵劇文獻亦找不到直接指出 “戲棚官話” 語源的記載. 那麼, 只有三數百年歷史的古腔粵曲所操的 “中州音” 到底是何年何月, 何省何縣的口音呢?

首先我們要瞭解, 幾百年來粵劇界代代口傳的 “中州音”, 與現代語言學所定性的 “中州音” 並無必然的關連, 肯對這個主觀定論存疑才容易進一步搞清粵曲戲棚官話的 “中州音” 到底是何所指?

既然是探本尋源,就先回顧一下粵劇的源頭吧. 大部份文獻對粵劇的演變有比較接近共識:

清末之前廣東沒有自己的戲種. 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流行廣東省境的主要戲種是 “高腔”, 那是由來自江西的戲班 - 所謂外江班, 表演的一種不設管弦,一唱眾和的聲腔. 高腔是明朝中葉風行於浙贛一帶的 “弋陽腔” 與浙江的“余姚腔” 匯合交融後,傳入安徽青陽, 再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形成的一個新流派 -“青陽腔/高腔”.

其實明朝中葉以後,源於江蘇的 “崑山腔” 已經興起,更取代了弋陽腔成為全國劇壇祭酒. 當時廣東也跟隨潮流引入了婉約優雅的崑山腔. 但崑山腔曲詞過於典闢深奧, 說粵語的普羅大眾想必較難接受, 所以崑曲從來未能像宋元南戲餘音的“青陽腔/高腔”一樣主導廣東藝壇. 是以崑曲的語音對後來出現的 “古腔粵曲” 相信亦影響甚微.

清雍正至道光年間 (1723-1850) 廣東開始出現本地班, 初期所唱者是廣東化了的高腔, 即所謂“廣腔”. 粵劇的《六國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賀壽》中,仍然保存了這種只用擊樂, 一眾幫腔;“其節以鼓, 其調喧” 的特色. 高腔、昆山腔這期間卻在全國逐漸衰落, 而粵省本地班亦慢慢偏離二者的規制, 轉而採用由徽班傳入廣東的“梆簧”- 即梆子、西皮、二簧等作為基本唱调. 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廣腔. 二三百年前這段時期, 可以視為粵劇的萌芽時代.

梆子, 最早也稱秦腔, 流行於山西、陝西、甘肅一帶. 但三地與廣東關山千里, 中問又有多省阻隔, 當地梆子戲班直接入粵的可能性不大. 有理由懷疑粵劇界所慣稱的梆子, 其實是指 “西皮” 內所包含的梆子腔成份, 並非原裝的秦腔梆子. 西皮是由湖北 “襄陽腔” 發展而成的一種戲曲. 大約在明清之交, 陝西一帶的秦腔梆子流入湖北與當地的 “楚腔” 相結合而產生了襄陽腔. 襄陽腔又進一步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曲, 加以變化,就成為西皮. 這種吸收了秦腔梆子的 “漢調西皮” 雖以“北路梆子”的曲調為主, 但因為長期融會了湖北襄陽一帶的楚腔和民歌小詞, 語音應該已和當地鄉音接軌.

“二簧” 就是 “宜黃腔”. 明朝嘉靖年間, 贛人譚綸把浙江的 “海鹽腔” 引入他家鄉江西宜黃后, 海鹽腔受當地民間音樂及戈陽腔的影響而形成宜黃腔. 乾嘉年間, 西皮和宜黃在湖北漢口一帶相互磨合, 逐步溶合成 “楚調/漢調皮黃”, 其後更傳入江西、浙江、安徽, 並輾轉由徽班帶入吾粵.

到同治宣统年間 (1861-1912) 廣州白話巳悄然滲入戲曲, 而粵劇唱腔中更穿插了粵謳、南音、龍舟、木魚、板眼、咸水歌,和各地民歌小调等等. 唱腔則逐渐揚棄高亢清越的假聲, 改用舒平真摯的“平喉”, 最後更全部改用廣府白話演唱. 這段時期吾粵唱家努力創新, 發揮白話聲韻繁麗、入聲完整、九聲六調抑揚頓挫、語音清晰、鼻音醇厚及措詞古雅等優點, 走自己的路, 不再受奄奄一息, 音調均異的古腔束縛, 最後成功轉型為真正屬於廣東的 “粵曲”. 這是粵曲的獨立成長期.

從歷史角度來看, 把古腔粵曲歸類粵曲是不精確的. 因為無論弋陽、梆子及皮黃都非土生土長, 唱的亦是和粵語完全不同語系的官話. 古腔粵曲和粵曲的關係類似國語時代曲和粵語時代曲, 可以看成是師徒又或父子, 但卻並非同一人也.

如前所述, 若按各母體曲種對其聲腔影響的重要性來排序, 則古腔粵曲的原始成份依次為:

“二簧” 源於浙江海鹽 (北吳語區, 但要注意海鹽腔是用江淮官話唱的, 並非使用北吳語.) 傳入江西宜黃 (赣方言區)

“西皮” 源於湖北襄陽 (西南官話區)

“青陽腔/高腔” 源於江西弋陽 (赣方言區), 經浙江的余姚 (吳語區), 傳入安徽青陽 (江淮官話為主).

由此可見古腔粵曲母體曲種主要語音來自江淮官話及西南官話區, 都屬南方官話系統, 次及赣方言及吳語區. 其實很多語音學家都主張把赣方言撥歸西南官話的旁支, 因為這種最少人使用的次漢語系實在極接近西南官話. 當然,粵曲古腔的發展脈絡複什, 在定型前博采廣納, 並經過幾近三百年交叉嚙合融匯, 才形成了兼容弋陽、青陽、昆山、梆子、西皮、宜黃諸曲的獨特聲韻. 其間各處方音交互滲揉, 失真歪變自亦難免. 更無計是三百年演變過程並無留聲, 當時的文人雅士又忽視這個在南疆邊陲的新興曲種, 所以並無音韻的文字記錄, 現在想探究所宗何韻就只憑掌故推敲了. 但粵曲古腔的主体本自江淮官話及西南官話的推斷雖不中, 亦不遠矣, 可惜仍為臆度推斷並非實証. 正如文首破題所述, 本人並非語音工作者, 學養和資源都不足推演出一個科學定案. 但有心人卻可順藤摸瓜, 組織聲腔研究專家, 把粵曲古腔中公認的發音與安徽的江淮官話、湖北襄陽的西南官話和江西宜黃的赣方言作一比較, 相信必有所得, 可以整理出一套比較接近粵曲古腔的發音標準. 再比對粵曲古腔和可能仍然存在的母體曲種的曲牌異同, 說不定能發掘到遺腔餘韻, 認祖歸宗呢.

各位夠耐性的曲友如果看至此段仍然沒有被沉悶粗陋的考據窒息的話, 請再多忍耐數分鐘, 容我追查一下 “中州音” 這說法的來歷, 以總結劣文.

由於北京是元、明、清歷代的政治中心,人們普遍都認為北京話就是當時的 “官話”. 而我們素來知道粵曲古腔隸屬當時的“官話中州音”, 於是很多人便對號入座, 把戲棚官話與北方官話劃上等號. 事實並非如此! 由明代至清初漢語官話分南北兩支, 南方官話指江淮官話, 以南京音為標准. 江淮地區歷經六朝,再至隋唐,其經濟文化地位早已超越黃河流域,實際上成為漢民族之正統代表. 而且中原士族屢次大現模南遷, 把中原雅音帶到了長江流域,將吳楚舊地變為受到吳楚方言影響的江淮官話區. 因江淮官話保留著大量中原雅音, 而且文化上擁有優越地位, 江淮官話歷史上長期處於主導地位,通行全國, 是真正的官話. 江淮方言雖然身在南方,卻是直接承襲了北方雅言,更具正統資格,故后人稱“江淮官話”為“中原正音” 或 “中州音” 以別於胡化了的北方官話. 加以朱明皇室及開國元勳多屬江淮人士, 所以有明一代江淮官話才是名符其實的官話, 尚論不到北方官話稱強, 而且很多旁証都顯示中國朝廷要到清朝初年才改用北京話做官場的共通語言. 倘若前文所推測粵曲古腔源於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的理論成立的話, 明清時粵劇前人當然令自稱唱的是 “官話/中州音”了. 但此 “南方官話” 非彼“北方官話”也!

所以要嘛就不唱古腔粵曲, 要唱就要花些時間去學普遍認同的古腔發音(例如雲惟利博士的彙編). 用普通話(北方官話)來唱古腔粵曲是不恰當的.

同治之後本地班主宰南粵, 雖然仍唱粵曲古腔, 但已和母体日益疏离, 成為一套由粵人反覆翻唱的古董, 生命和根苗實已終結. 這種語源脈絡全斷的死語言只能在舞台上苟延残喘, 勉強由說廣府話的本地藝人薪火相傳, 半明不滅而矣. 到留聲技術產生時, 粵曲古腔已与母體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隔離數代百載, 只是殘存粵語海洋上的一個語言孤島. 最後吾粵在清未民初就完全放棄了這種缺乏聽眾共鳴的異鄉古音. 落筆至此, 寧無悵惘, 頓悟追尋的竟然是鏡花水月, 三百年來淺笑輕顰, 都剩風雨如晦. 十數代高歌粉墨, 惟餘芳草萋萋. 今夜月華如練, 萬籟俱寂, 竟似去古不遠.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1 )
日期:2006/05/03 01:19
留言者:老三

楓林月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2 )
日期:2006/05/03 09:10
留言者:发达

枫林月,

你的贴子太好了! (拍掌) (拍掌) (拍掌) (好!) (好!)

不过如此具参考性的文章随着讨论结束而淹埋,便觉得甚是可惜矣! (憂愁)

之前写错了你的大号,很对不起 ! (表情11)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3 )
日期:2006/05/03 16:10
留言者:pinpin

楓林月: 資料资料收集和分析詳盡, 讨论具参考性! Well done! (微笑) (好!) (拍掌)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4 )
日期:2006/05/04 09:24
留言者:小奀子

上一回我地講到........
小奀子鄖到好大,好大奰ㄓO之後.......... (表情6)

奉v彿爺諭.....

李銳祖老先生全隻用中州話唱的 周瑜歸天

呢段錄音將於 159,200 秒後自行毀滅!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5 )
日期:2006/05/03 23:25
留言者:v仔

李銳祖老先生全隻用中州話唱的 周瑜歸天曲詞
http://venusomygod.spymac.com/chow.jpg

曲詞將於 159,200 秒後自行毀滅!

Re: 粵曲中之官話 ( No.56 )
日期:2006/05/04 02:05
留言者:整個短名

Load 得快,好世界;一走鬼,冇叉晒!

(表情11) v仔,小奀子 (表情11)

Pag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回上一頁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 所有網內留言或文章,留言者均不可保留文章或留言的個人或非個人版權權利,惟他人如需在別處引述或登出,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