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覽 > 討論內容
椰胡在“广东音乐五架头”中的定位及其演奏特点(转帖)
日期:2010/09/09 11:32
留言者:南音过客

椰胡在“广东音乐五架头”中的定位及其演奏特点  
广东音乐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的发展之快、影响之广,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演奏形式组合的多样化,在众多的民间音乐里面也是少有的,其中最流行的形式是"广东音乐五架头"。"广东音乐五架头"又分为"硬弓"组合和"软弓"组合。"硬弓"组合最早是由二弦、竹提胡、三弦、唢呐、喉管及打击乐器组成,为粤剧伴奏及演奏一些过场音乐,它的演奏特点是粗犷、激昂、有力。"软弓"是在上世纪20年代起由高胡、椰胡、扬琴、洞箫、秦琴组成,其演奏特点是柔和、悠扬、优雅。
  "广东音乐五架头"中的椰胡是中国民族弓弦乐中的一员。琴筒用半个椰壳制成,前口蒙桐木板,背面开小孔为音窗。广东音乐中"椰胡"是从"潮提"演变过来。在潮剧伴奏中,二弦称为头弦,"潮提"主要是配合头弦的演奏,故又称辅弦。辅弦,是辅助主弦的意思。广东音乐中的椰胡,采用、借鉴了"潮提"的作法,主要是在广东粤剧伴奏和广东音乐演奏中起到辅助高胡(头弦)的作用。高胡的音量较大,音色明亮高尖、热情飞扬,但有些轻飘、外露。所以,椰胡从制作和定弦上也有改革,发音共鸣体采用天然的较大的椰壳,这样便大大增加了音量,可以跟高胡的音量互相平衡,定弦也从"潮提"的c、g改为g、d,刚好与高胡定弦相差八度,这样的改进使椰胡的音色更加低沉、浑厚,更加衬托出高胡音色的立体感、层次感、柔和感,使音乐表现既有定力也有动感。艺术审美源于生活,这种改变,跟广东人的语言发音平和随意、性格温和有关。 www.findart.com.cn

  早期的椰胡琴弦普遍采用丝弦,发音迟钝,有效音域较窄,音色过于独特,同其它乐器之间的协谐不易,融合性差 (近年来多改用钢丝弦,发音稍微敏感,其它的改变则不大);也由于椰壳本身较轻且光滑,又没有底托(后来有师傅为椰胡加了底托,但音色又显得空),演奏时乐器置于小腹与大腿之间失去重心容易滑动,不方便控制掌握,故在大型民族乐队中很少用。传统上多用于演奏广东音乐和广东戏曲,曲艺伴奏、领奏。在广东音乐的"五架头"软弓组合中,较多采用椰胡演奏,因为它的声音既有穿透力、不易被取代,又柔和含蓄、古朴典雅,改用钢丝弦后融和性也较强,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跟其它四种乐器溶为一体。在演奏过程中,当它出现时,你不一定注意到它,但没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缺少了什么。红花在绿叶扶持下,显得格外美,绿叶也因为红花的相映,自身的价值得到升华,椰胡在"五架头"中好比绿叶,这就是它的妙处。www.findart.com.cn

  在传统广东音乐"五架头"组合的演奏中,没有固定的乐谱配器,五位演奏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演奏和处理同样的旋律。由于演奏广东音乐有自由随意加花的特点,所以,实际演奏出来的旋律线条不尽一样,而且,由于每件乐器特点不同,音色各异,故担当的角色也不同,并有主次之分。主要乐器是高胡、扬琴、洞萧,也就人们常说的吹、拉、弹。椰胡与秦琴是高胡与扬琴的补充。椰胡柔化及美化了高胡灿烂的音色,秦琴滋润及衬托了扬琴强烈而清亮的音色。而洞箫更能把弹拨乐器的棱角磨平,使之与拉弦谐和地结合在一块。如果说弹拨是乐曲的"骨架",弦乐就是旋律的神采,而洞箫则是它们的"肌肤"。www.findart.com.cn

  高胡在演奏中是主角,而椰胡是它的配角,如前所述是绿叶,这是定位。由于没有固定配器,给椰胡演奏者如何定好位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挑战,既不能抢高胡的风头又不能拖它的后腿,既要发挥和体现自己的演奏风格又要清楚自己扶助高胡的演奏定位,要有分寸感。同时,还要跟其它四位演奏者配合,起着承、接、转、合的作用。高胡在五架头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演奏状态如何,是体现整体演奏水平的关键。 因而,在演奏的过程中,你必须对高胡演奏者的性格心理、审美取向、演奏特点和演奏习惯都要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甚至,在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氛围,其演奏者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要了如指掌。要给高胡演奏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其铺路,使高胡演奏者能有更好的发挥,做好了这些,反过来又能体现椰胡自身的价值。比如,有的高胡演奏者技术不高,但风格韵味很好,这时,作为配角理应采取主动补台的办法,把旋律与线条拉得丰满和清晰一些,使高胡的主导地位得到补充,并在演奏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启发、推动的作用。有的高胡演奏者比较年轻,技术过硬、演奏热情高涨,但容易强调主观自我、缺乏客观自我,在演奏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冲动和不稳,椰胡就应稳住音乐节奏,并通过巧妙的技巧给以暗示和提醒,使主演高胡能及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假如高胡演奏者的技巧很高,才华洋溢,椰胡的演奏就应含蓄一些,就像是高胡的影子,形影不离,不断调整自身的焦距和方位,求得一种平衡,一种吻合。它们通常是一种你繁我简、你动我静、你放我收、互补互助、相互生辉的对立统一合作关系。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副教授田再励,虽然他是非本土人演奏广东音乐,但他对广东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对广东音乐高胡的各种演奏风格很熟悉,能博众家之长,所以他的演奏风格是非常自信,而且极为理性,旋律结构处理、加花的目的性都很清晰。在与他的合作过程中,我抓住了他比较明显的演奏特征和审美取向,投其所好,尽量使他的演奏畅通无阻,有如鱼儿得水,演奏的热情有了超前的发挥。又比如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宋飞,由于她的技术高超,凌驾乐器的能力很强,在高胡演奏的过程中同样是那么自然从容,对广东音乐的风格韵味的演绎也大方得体,有些乐句对于我们老广东来讲,其处理的手法也是很大众化了,然而,她却能在司空见惯的处理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强弱的对比、音色的虚实、节拍的流动等方面都有过人的见识,某些地方,突然让你眼前一亮、感到新鲜,宋飞就是这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因此,作为椰胡演奏者,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头脑的清醒或警觉性,否则,就会与她的演奏脱节,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在椰胡的演奏过程中,笔者与余其伟的高胡合作历史最长,将近30年。与余其伟合作是非常具挑战性的,因为他的高胡艺术和对广东音乐的理解已经处于这个学科的最前沿,他对音乐的处理已经不单局限于乐曲本身,而是站在广东音乐的历史制高点,带有战略眼光,有责任感、使命感。他的演奏理念既传统又前卫,既理性又浪漫,演奏反差跨度很大,其演奏的过程充满着生命与艺术、哲理与诗情的互动,总是处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变化之中,创造了真正的自由王国。这样,对他的演奏感觉的捕捉就有相当的难度,他是那么的捉摸不定而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为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高胡演奏者作配角,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如果没有长期合作的磨合和经验积累,如果缺少与他艺术思想的沟通和理解,要作好配角几乎是不可能的 。www.findart.com.cn

  椰胡在"五架头"的群体合作中,已有近80年的历史,只有正确地把握住它的定位,才能使自身的艺术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自身的表演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音乐价值得到不断的升华。30年来,椰胡这个原本并不引人关注的乐器,因为广东音乐的推介,已被越来越多的乐队采用,进入了大雅之堂。本人相信,椰胡这件乐器,还会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

修正或封鎖

Page: [1] < 回上一頁

Re: 椰胡在“广东音乐五架头”中的定位及其演奏特点(转帖) ( No.1 )
日期:2010/09/09 21:59
留言者:噢好文章

小弟非常喜歡椰胡,記得學樂器的“芳心”就是被這种沈吟內斂,聲音混厚的樂器所吸引。

網上有兩首曲值得推薦:一首是文千歲的《吟盡楚江秋》。大家不妨細心欣賞伴奏時椰胡如何穿插。

另外一首當然是五架頭伴余其偉演奏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


(兩首曲都能在百度搜索出來)


如果帶耳機欣賞個椰胡就在你的左耳繚繞。



(大笑) (大笑) (大笑)

修正或刪除

Page: [1] < 回上一頁

主題 排列前端
姓名
你的電郵地址
現在心情 自定心情圖片網址 *心情圖片預覽表
留言密碼 (刪除或修改留言使用)
內容 (歡笑) (微笑) (大哭) (表情4) (大笑) (表情6) (表情7) (好!) (拍掌) (沉思) (表情11) (表情12) (表情13) (表情14) (表情15) (表情16) (表情17) (表情18) (表情19) (表情20) (表情21) (表情22) (表情23) (表情24) (表情25) (表情26) (表情27) (表情28) (表情29) (表情30) (表情31) (表情32) (表情33) (表情34) (表情35) (表情36) (表情37) (表情38) (表情39) (表情40) (表情41) (表情42) (喜悅) (滿意) (忍笑) (狂笑) (冷酷) (淺笑) (迷茫) (憂愁) (自傲) (驚訝) (大喊) (哭泣) (憤怒) (困惑) (蠱惑) (閉嘴)

   Cookie 保存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 所有網內留言或文章,留言者均不可保留文章或留言的個人或非個人版權權利,惟他人如需在別處引述或登出,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