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覽 > 過往記錄 > 瀏覽內容
粤曲“梆黄”
日期:2005/07/28 11:21
留言者:老黄

(好!)

Page: [1] [2] < 回上一頁

Re: 粤曲“梆黄” ( No.7 )
日期:2005/06/06 19:50
留言者:ming

究竟戀檀是不是梆黃,仍有商榷之處,但西皮屬二王系統,就毫無疑問了。

一次講座中,葉紹德先生講他當年寫李後主去國歸降的一些點滴:

李後主去國歸降是葉紹德先生在1963年為任劍輝,白雪仙在龍岡總會籌款義唱節目所撰的新曲,寫成後交給是次義唱的音樂領導王者師(仙鳳鳴的頭架)準備排練。豈料王者師發現乙反長句滾花上句收了後(豈為圖苟免),隨後的乙反西皮又是上句收(魂銷上苑),應為不合格律,便拿給他的師傅梁以忠商榷。

梁以忠認為寫作有拗句險句,雖然不合格律,但聽來悅耳,可以接受。據葉紹德先生引述梁以忠當時的說法,是“准他錯一次”。

經過當時最權威的人一錘定音,這首曲才得以留傳至今,而葉紹德先生說自此以後,他才知西皮乃二王一類。

另外,小弟聽過八大曲辨才釋妖中辨才和尚登壇作法的一大段西皮,下句完接上句,是用二王的過序相隔。

Re: 粤曲“梆黄” ( No.8 )
日期:2005/06/06 21:14
留言者:ming

河調是正確的寫法。據古腔前輩潘賢達先生(1893─1956)所述:

“吾粵歌樂界,有四大派別,一為戲班,二為八音,三為玩家,四為河調。.........

最後一派為河調,昔日之平康中人,大多能歌善舞,所謂十三學得琵琶成,可知歌樂是教坊之必修科。數十年前,廣州谷埠,大沙頭,及陳塘南之雛妓,尚未梳攏者,稱為琵琶仔,有客箋召,必須度曲侑酒,以廳面樂工和之,其歌樂自成一家,號稱河調。《流沙井》,《困南陽》等曲,馳譽多年,其腔調且為玩家派所採用,即《寶玉怨婚》等曲之所謂河調首板及慢板者是也。”

稱為河調,是因這種唱法是廣州珠江河面的紫洞艇(妓艇)所流傳開來,而不是因它的腔調著重“合”音。

因此,在二三十年代的粵曲曲本都是用河調而非合調。

現在一般粵曲書都沒有解釋它的出處,連陳卓瑩在五十年代的《粵曲寫唱常識》都用合調,積非成是,錯了數十年。

Re: 粤曲“梆黄” ( No.9 )
日期:2005/06/06 21:45
留言者:raymond

Ming 兄

小弟非常佩服 Ming 兄的資料寶庫,每一論據,皆可引典支持,撥亂化正,不流於人云亦云之中。

(拍掌) (拍掌) (拍掌) (好!) (好!) (好!) (拍掌) (拍掌) (拍掌) (好!) (好!) (好!)

Re: 粤曲“梆黄” ( No.10 )
日期:2005/06/06 23:10
留言者:ming

在家中找到香港華字日報1907年3月16日副刊廣智錄的一篇文章,題目為廣東河調說。

文中雖然只是評論曲詞的優劣,但亦說明河調為正確用字的另一証明。


Re: 粤曲“梆黄” ( No.13 )
日期:2005/06/11 16:32
留言者:ming

現在一般均以粵曲中非小曲的部份當作梆黃,例如南音木魚等說唱體系,可能是因這些東西有固定的格式,但亦需要唱者自行設計美化唱腔,跟梆黃類似。

其實粵曲原本只有梆子和二王兩大類,而且兩者河水不犯井水。

民初時代才有兩者混合及加上說唱類的東西。

Re: 粤曲“梆黄” ( No.15 )
日期:2005/06/13 22:12
留言者:ming

粵劇合士上

在粵劇合士上網頁找到的解釋:-

二黃:

中國戲曲傳統聲腔之一。關於二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說法一指最早期的二黃是源自湖北省黃坡及黃岡兩地的聲腔,後來被徽調吸納,故稱二黃。早期粵劇文獻也有寫作「二簧」及「二王」。另一說則認為二黃是「宜黃腔」,宜黃在江西省弋陽之南。對此兩說,至今仍沒有定論。二黃曲調較委婉,經漢劇傳入粵劇戲班。 二黃系統的板式有首板、倒板(套用自京劇)、慢板、四平(即一般誤稱的西皮)、流水板、滾花和煞板板式,傳統並沒有中板。

二黃尚有以下意思:
1. 是調式,用合尺線;
2. 是二黃慢板的簡稱;
3.亦是粵劇板腔體其中一大類別,二黃體系有首板、慢板、二黃流水板(簡稱二流)、滾花和煞板等。

梆子:

是中國戲曲傳統聲腔之一。梆子腔又稱秦腔或西秦腔,發源於陝西、山西及甘肅一帶,最早期的梆子是沒有管絃伴奏,只以擊樂器梆子為主要伴奏,音調粗獷激越。明末清初流傳至廣東,成為早期粵劇的主要聲腔。梆子體系有首板、慢板、中板、滾花、嘆板和煞板等板式。由於早期伴奏樂器二絃是以士工調絃,所以班中人稱梆子為「士工」。今天除用於古腔粵曲外,為士工或梆子系統板式作伴奏樂器的調絃與二黃相同。

----------------------------------------------------------------------------------
從前(指九十年前)的粵曲,整首曲三十分鐘都是二王(例如二王首板轉二王慢板轉二流結束),或梆子(例如士工首板,轉士工慢板,轉中板,轉士工滾花結束),不會將士工慢板和二王慢板一起拿來唱。

Re: 粤曲“梆黄” ( No.16 )
日期:2005/06/19 21:30
留言者:大夫

老黄:
對不起, 我在中國和香港都沒有朋友, 所以書籍唱片等都沒有人幫我購買. 我是不知市面上有那些書籍值得看.
但阿立這裡說過的有几本書,市面上任何梆黃書對初學者是應該可以的. 你只要明白其中可能有錯誤的便是.
我很多很多年前對粵曲有興趣, 用以學習的聖經只有三本,不過好像如今的書籍都是翻抄而矣.

梆黃之說可因不同學識層次而分:
沒有學識者多把粵曲歌唱分成兩大類; 梆黃和小曲. 把梆黃當是廣東特有的, 不是小曲的便是梆黃了.

有學識的都明白梆黃是梆子二黃的簡稱, 多把粵曲分類為小曲,梆黃,民謳等. 南音木魚是屬於民謳而不是梆黃.

更有學識的明白梆黃只是粵曲句腔体系的兩種. 小曲是曲牌体系的一種, etc.

Re: 粤曲“梆黄” ( No.17 )
日期:2005/06/19 21:36
留言者:大夫

ming:
你的資料是很好,很寶貴. 希望你能多多整理傳播. 但我對你的結論並不贊同.
我說過有爭議的都是高級知識討論, 這裡可以討論的人很少,有兩位是不上貼很久了.所以我也無意細說. 但對有興趣研究者, 我可以指出我對你文中的質異.

德叔所說只是連續兩句上句的問題, 怎能以此說西皮是二王系統呢? 過門音樂很多互借, 也不能作結論.
如果迷信權威的人, 那我們可以用德叔去國歸降這一段去証明兩句上句是正確的了.
比較有學識與研究的人仕的論述如早年的陳卓瑩,後期的粵劇唱腔音樂概論小組,都很清楚地沒有把西皮當作二黃類.


所列兩段河調之論也有問題, 華字日報是文人論樂多大話, 把己意幻想說為樂音之過, 這種胡說是不為當今學者所接受.
據潘賢達先生所說, 河調是與戲班,八音,玩家同分的一派,那就不應是戲班中之一腔, “吾粵歌樂界,有四大派別”- 而其中不見粵謳木魚, 能不疑問乎?

我們今天可以說: 以前曲文多寫河調而不是合調. 以前民間有河調之說並是指妓女歌唱的一種.
同樣地今天有疑問的是: 以前民間妓女歌唱的河調是什麼? 戲曲中的河調是不是一樣?

說陳卓瑩錯是更大的錯誤, 以他對研究的興趣與學識, 如果認為他不曉得歌妓河調之說, 我倒覺得那很可笑. 他不是隨口說說, 他書上很清楚地把河調與合調相連並說出他的推論. 他的懷疑河調是[和調]的衍用更為值得繼續研究.

Re: 粤曲“梆黄” ( No.18 )
日期:2005/06/20 00:09
留言者:ming

小弟引述德叔的說話,原意是欲解釋及會應大夫兄在6月6日的貼文,有關“西皮,戀檀,中板是不是梆黃是有爭議的”的說法。德叔的結論是西皮屬梆黃之一,及受上下句格式所規管。可能小弟沒解釋清楚,先致歉。

究竟西皮是不是二王類,還是該自立門戶,雖然小弟傾向於二王論,但其實心中仍沒有定論。

小弟認為西皮屬二王,除了所舉辨才釋妖中辨才和尚登壇作法所唱的一大段西皮,中間用了二王的過門外,在八大曲中,亦有其它二王與西皮放在一起的例子。

一.在百里奚會妻中,百里奚與妻子杜氏相會,其中一節杜氏所唱,由一句式二王首板“未開言來淚如雨”轉入西皮。這段一句式二王首板,陳卓瑩在粵曲寫作常識1985年修訂本定名為西皮頭及西皮導板,而梁以忠在解說的錄音中則仍當為二王首板。這一段的曲式是二王首板>西皮>二流。

二.在黛玉葬花中,黛玉臥病一節,亦由二王首板>二王滾花>西皮。

三.在韓信棄楚歸漢中,漢王封官一節,亦由二王首板>二王慢板>二流>西皮>二流。

雖然各位未必有機會聽到這些八大曲,小弟喜歡引用八大曲為例証,是這些古腔曲在清朝末年(約同治光緒年間)被整輯而成,當時粵曲仍未受其它歌謠,例如南音木魚等滲入。八大曲的格律極為嚴謹,所用的過門,板面,過板皆有法度,絕不能胡亂使用。(相比現在撰曲,則寬鬆得多了。)因此,要解決粵曲理論上的問題,仍要從八大曲中探索。

另外,有關“河調”還是"合調”的問題,潘賢達的說法是粵曲唱腔吸收了歌妓的唱法,形成了河調首板及河調慢板等唱法,因現在找不到約百年前歌妓的錄音,暫無法了解粵曲如何受河調的影響。

潘賢達以河調,戲班,八音,玩家來區分,似是以參與的人來區分,即歌妓(河調),演員(戲班),樂手(八音,當時的八音班是將整套粵劇來清唱),業餘愛好者(玩家)。潘賢達的年紀比梁以忠及陳卓瑩大十多年,他家中的長輩亦是曲藝愛好者。以年齡計算,二十世紀初,潘賢達為十多歲的青少年,因此他的憶述應是準確的。

其實二三十年代前的粵曲書籍皆用“河調”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潘賢達除了是古腔泰斗及粵曲專家外,他亦是著名的建築師,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

潘賢達的原文很長,小弟有空會將全文貼出。

Re: 粤曲“梆黄” ( No.19 )
日期:2005/06/22 00:49
留言者:大夫

ming:
潘賢達在粵曲界的歷史貢獻是肯定的. 你認為他是以參與的人來區分, 可能是吧.

不過說戲班,八音,玩家來區分,我也曾聽老叔父說過. 不過不知是誰學誰了.
老叔父說: 粵樂界有幾個派系, 如戲班,八音,玩家,歌仔. 這四派是不同的, 與互相借用無關.
戲班是指粵劇的音樂歌唱, 八音是指民間的吹打(喜慶喪事廟會之樂), 玩家是指如今稱的廣東音樂, 歌仔即是歌謠(指南音木魚龍舟等).

你的八大曲是那一年代, 誰人演釋本呢? 你怎麼知道你聽的是八大曲還是大排場十八本中之一呢?
你能否說說你對八大曲, 大排場十八本, 江湖十八本, 新江湖十八本等時間上,衍變上的見解? 謝謝.

Re: 粤曲“梆黄” ( No.20 )
日期:2005/06/22 06:00
留言者:大夫

陳卓瑩的粵曲寫作常識1984年修訂本我看過一點. .
是修壞了. 加改了很多胡言亂語. 與原版相差不可比較.

Re: 粤曲“梆黄” ( No.21 )
日期:2005/06/23 21:47
留言者:ming

如小弟沒記錯,按產生的先後,應是先有江湖十八本(那堆以數字作戲名的劇目,如一捧雪,二道梅...),後有新江湖十八本(例如西河會,金葉菊),最後為排場十八本(例如黛玉葬花,辨才釋妖,仕林祭塔)。

八大名曲便是將排場十八本的其中數個劇目整輯而成,計有魯智深出家,辨才釋妖,黛玉葬花,百里奚會妻,雪中賢,韓信棄楚投漢,附荐何文秀,六郎罪子(亦有加入蘇武牧羊成為九大曲,及再加入曹福遇雪登仙成為十大曲)。

又據潘賢達先生,論述八大曲之形成:

“戲台劇本,包括歌唱和說白。說白之用,在點明劇中人之身份,和補充曲文所敘劇情之不足,使觀眾了解橋段之進展,在劇場原是必須者,惟在音樂立場而言,說白既無板眼之節制,復無宮商之調協,根本不是歌曲。對於純粹志在欣賞歌曲之人,總覺得說白是冗贅之穿插,對於拍和歌唱之音樂家,更深厭其打斷興頭。因此昔日之音樂先進,為追求歌樂之單純享受,乃選擇情文並茂之劇本,如東坡訪友,魯智深出家,白里奚會妻等,先將其中之說白,全部刪去,然後將劇中各節之歌曲,聯成一氣,使全部劇本,變為一支長曲,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接,又如八百牟尼,呵成一氣。曲中雖悲歡不同,遲速各異,而其轉接處,自有神氣相屬,官止神行,應弦赴節,絕無忽快忽慢,起落脫節之處。舊日為說白所截斷,成為一節一節不相關之歌曲,今乃成為一支首尾相貫之大曲焉。同時曲中之詞句及運腔,亦經無數名家慎密推敲,務使盡善盡美。”

小弟過去曾對照過排場十八本及八大名曲的共同劇本,兩者曲詞大部份相同,只是八大曲將排場十八本內的說白刪去。

演唱八大曲,如從頭到尾唱一次,每齣約需三到四小時。

現存的八大曲的錄音,在香港有兩版本:

一是1957年在香港電台錄音,由曾潤心及任錦霞(肖月)兩師娘所演唱。當時的拍和名家有馮維祺,吳少庭,鄭集熙,蔡惠宗等人。值得一提,當年任錦霞已八十多歲。這個版本曾在1984年由盧家熾主持的舊調重聞八大曲中全數重播及介紹。

二是1966年在香港商業電台錄音,由梁以忠,張瓊仙,潘朝碩,梁素琴,郭少文,周寶玉,蔣艷紅,梁卓華等人合唱,並由梁以忠,馮維祺,王者師,黎亨,盧軾,梁卓華,劉潤鴻,鄭劍峰等拍和,屬十分大型的製作。這個版本曾在1987年由梁漢威主持的“琴曲重引梁以忠”作重點重播及介紹。

這兩版本的內容(曲詞,唱腔,板面,過序)絕大部份是一致的。

以上只按記憶寫成,如有錯漏,請勿見怪。

(表情11)

Page: [1] [2] < 回上一頁



- 阿立粵曲天地 -
聲明

阿立粵曲天地(以下稱本網)所有留言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網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之立場,讀者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讀者若因信賴留言而招致任何損失,本網概不負責。 由於所有留言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或涉及任何侵權行為,請聯絡本網。本網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亦不可上載任何侵權文章,照片,曲詞,錄音及影片,敬請自律。 所有網內留言或文章,留言者均不可保留文章或留言的個人或非個人版權權利,惟他人如需在別處引述或登出,請註明出處。